在大学三年生涯里,孙兆婕取得师范生微课大赛全国特等奖,计算机设计大赛(微课与教学辅助)全国二等奖,全国文学作品大赛全国三等奖,互联网+大赛校级银奖,大学生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结项等;曾连续两年获得优秀团员、优秀共青团干部,获得院十佳人物,校志愿者金、银、铜奖。她致力于公益事业,参与稻草人支教活动,担任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志愿者、环海南岛飞行大赛志愿者等。
什么是奋斗?
孙兆婕认为奋斗是“不闻不弱闻之,闻之不若见之,见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。”听到了看到了要去做,不可畏手畏脚,蜷缩在安逸生活下享乐,不可无人监管肆意挥霍时光,不可放松底线。矢志不渝的坚守,勇往直前的去搏,不向前走,不知路远;不努力学习,不明白真理。
奋斗是一种态度。在大学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诱惑,要是上了钩,那便是“一去不复返”,既要坚守自己的底线,在别人享乐,大笔花销时光的时候,一如既往的坚守本心,矢志不渝的朝前走。又要思考如何走,怎样走的快,这不是一件容易事。上大学后,理想的信念无时不刻提醒孙兆婕要坚守奋斗的态度,有时看着别人快乐松弛的生活,也会心生向往,所以奋斗的态度是一种多么难以维系的瑰宝啊,只要守住这块宝石,何妨担心不会在一条阴暗荒芜的路上走不出绚丽夺目的花儿呢。
奋斗是一种底线。为什么奋斗成为了底线?大学中不光有享乐的诱惑,还有道德的诱惑。在无人监督的日子里,道德似乎不为人所重视。在前行的路上绽放异彩的时候,有些前提是不得不被予以最高关注的,那就是底线,无论是道德的底线,法律的底线,社会的底线,学校的底线,都应该被铭记于心。所以奋斗不光是勇往直前,在路中间还摆放着红色醒目的提示标。
奋斗的涵义有太多种,谁也不能给奋斗下定义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,每个人都有大学中的高光时刻,对于孙兆婕大学的“高光”,每一束都历历在目,每逢回忆,都好似将蒙尘的珍宝细细擦拭。
在大学生活的开端,孙兆婕觉得她的理想似乎遥不可及。她曾是一个自信匮乏的人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她参加了学院的团委学生会面试。出乎她的意料,她竟然一路过关斩将,成为了学生干部的一员。这初始的自信,仿佛一盏明灯,照亮了她的人生道路,让她找到了信念和理想。于是,在大学的第二年,她踏上了崭新的征程——竞赛之路。
对于师范生来说,竞赛的挑战犹如攀登高峰,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深厚的文字功底,更需要灵活思辨的能力。对于曾在高中时并不出类拔萃的孙兆婕,这无疑是一场“跨越地域”的挑战。然而,机遇如同意外的惊喜突然降临到她的面前。在大二专业课程中,现代教育技术中微课制作的罗老师提出了微课大赛,她带着尝试的心态找到了罗老师。
在选题阶段,为了展现汉语言文学师范类的专业性,经过多轮比较,孙兆婕她们决定独辟蹊径,选择了小学古诗《咏柳》作为微课设计的主体。在这场激烈的竞赛中,教学设计的修改次数高达十七次,从海南师范大学校级赛,到海南省赛,再到从海南省选拔一支队伍参加国赛,孙兆婕经历了无数次的录课、磨课、培训、剪辑。最终,荣获了国家级二等奖的荣誉。
在自信和技能提升之后,孙兆婕发现人的潜能如同深不可测的海洋。于是,她又参加了全国文学作品大赛、互联网+、挑战杯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,分别取得了国家级三等奖、校级银奖和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结项等荣誉。
进入大三后,孙兆婕深知雄鹰起飞不被局限于小小一方天地,于是她再次向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(微课与教学辅助)发起了冲击。她总结前年经验,再次沉淀自身,然而,结果并不尽如人意,仍然是二等奖。尽管如此,经过两次大型国赛的试炼,孙兆婕越挫越勇,在失败中再次成长,在遗憾里汲取经验。于是,她趁热打铁,再接再厉,终于在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中取得了特等奖的荣誉。
在此之后,孙兆婕又参加了文学院教师技能大赛并获得二等奖、互联网+大赛并获得校级银奖,参与“研创”课题项目,通过实地调研获取项目实验数据等。其中,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海南省电视台录制的知识竞赛活动。这场比赛对她来说意义非凡,第一次出现在荧幕前,孙兆婕的父母第一次在电视机前看到他们女儿的比赛。每当回想起来,总能回忆起当时自信地按下答题器,站在摄像机前演讲的骄傲与自豪,这段难忘的记忆将永远烙印在孙兆婕的大学时光中。
我不曾后悔于漫漫长夜中掌灯写学案的时光;我不曾后悔于日以继夜练演讲稿的日子;我不曾后悔于一次又一次在失败中起身迎接阳光;我不曾后悔于在璀璨的成功里沉淀保持初心一往之前。在未来,我将一如既往,将汗与泪,苦与乐,勤与专交织成一张严谨求实、刻苦专攻的茧,细密的保护要破茧而出的我,知不足而奋进,望远山而前行。”